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,深化检校合作,罗湖区检察院与各大法学院校携手搭建实践育人平台,开展实习生接收计划,让法学学子走出象牙塔、走进案卷、走向实务一线,通过近距离观摩办案细节、触摸司法脉搏,在检察官的言传身教里感悟法治精神。为此,我们特推出《罗检实习生》专栏,记录他们在罗检实习期间的所感所悟,也共同见证青年法律人从“纸上法典”到“现实正义”的蜕变旅程。
怀揣着对检察事业的憧憬,我在春暖花开之时踏入罗湖区人民检察院。仰头望见金色检徽在晨光中熠熠生辉,门厅镌刻的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犹如无声誓言,与走廊里疾步往来的藏蓝身影、办公室内堆积如山的卷宗档案共同构成了一幅具象化的法治图景。作为实习生捧起第一本案卷时,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牛皮纸封面的粗粝触感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司法责任。
在刑检部门的实习中,我如同打开法治实践的万花筒。初次整理诈骗案卷宗,面对错综复杂的银行流水与证人证言,方知教科书里的“证据链闭合”需要怎样严丝合缝的推敲,恍然惊觉法律文书的铅字背后跃动着人文关怀的温度。那些曾在模拟法庭争论的程序正义,在远程提审系统里化作检察官对权利义务告知的较真,在电子卷宗系统里变成文书流转时精确到秒的流程节点。当法学课堂上的正义概念具象化为提审室里的对话,程序正义便不再是教科书中冰冷的教条。检察官们对着屏幕那端嫌疑人提出的每个问题,都在丈量着法律程序与事实真相的微妙间距。就像某位法学家所说,“程序是法律的心脏”,这种精密运转的司法程序,既需要手术刀般的精准切割,又需要保持对人性褶皱的深切体察。
这段宝贵的实习经历让我认识到,法治信仰的根基在于对程序与实体的双重敬畏,更在于司法者对职业精神的坚守。当正义从课堂命题化作卷宗里的铅字、屏幕前的对话,我触摸到了法治的生命力:它不仅是规则体系的运转,更是无数法律人以专业与良知织就的公平之网。这份初印象,终将成为我法律生涯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。
(本文作者: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读学生 李豫)